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為了達到以武力吞並全中國的罪惡野心,悍然炮轟宛平城,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為挽救民族於危亡,中國軍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頑強抵抗。灌南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係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鬥爭中,奏響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臘九社”--喚起民眾驅倭寇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灌南地區早期共產黨員孫存樓,武永嘉和愛國熱血青年張筱魯、吳斌書等人經常在一起議論抗日形勢,為國家存亡憂心如焚。他們決定以共產黨人為核心,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結社”形式組織抗日民眾團體。大家分頭串聯,四處奔走,很快地聯絡了一批愛國青年。最後確定結社的社址在張灣街張祠堂,由張筱魯、張道一負責會議籌備。會期為1938年1月10日,農曆丁醜年臘月初九,故社名定為“臘九社”。
農曆臘月初九早晨,與會者從各地趕來張灣,走進張祠堂。他們大多來自上馬台、大吳莊、五裏槐、封港咀、管莊、溫河莊、田樓、響水口等地。到會90多人,其中50多人帶了武器。社員多是鄉間教書先生,農民自衛組織骨幹,地方開明士紳和刀會頭目。年齡大的30多歲,小的隻有16歲。結社儀式開始,首先由武永嘉致詞。他向與會者介紹抗日形勢,講明中華民族已到了最危險時刻,號召每一個人挺身而出,擔當抗日救亡重任。接著,孫存樓號召每個人發展3個新社員,擴大“臘九社”組織;“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籌集槍支,拉隊伍,打鬼子。會議一致推選孫存樓、武永嘉、張筱魯、吳斌書4人為“臘九社”活動召集人,並印發《同事錄》,以便加強聯係,開展活動。
“臘九社”成立,在灌南地區民眾中產生很大影響,一時間,“臘九社”社員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勇士,既起到宣傳抗日、喚起民眾的作用,又為以後武裝抗日奠定基礎。當年“臘九社”成員,後來絕大多數成了革命鬥爭的骨幹。新中國成立後,成長為地廳(師)級領導幹部20餘人,縣(團)級40餘人,在海屬地區乃至全國革命鬥爭中作出較大的貢獻。
“第三團”--抗擊日偽成砥柱
1939年4月10日,中共山東分局委派海屬中心縣委書記張克辛在李恒莊東南的陳莊召開建軍大會,宣讀中共山東分局命令,正式將“東灌沭邊區抗日自衛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遊擊支隊第三團”。團長湯曙紅,副團長張克辛,政委周瑞迎,政治處主任陳飛。全團1500多人槍,共設4個營12個連。從此,三團成為灌南地區抗日鬥爭的中流砥柱。在團長湯曙紅帶領下,以團結抗日為中心,以湯溝為基地,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活動:西征宣傳抗日,火燒義澤橋,突襲五裏槐,智殲賈錫福,痛擊日偽,取得一個接著一個勝利。
1939年7月,震驚東灌沭地區的“湯溝事件”不幸發生了。國民黨複興社特務,頑沭陽縣長夏鑄禹和常備大隊長王緒五,湯溝的湯三猴子(湯默庵)在國民黨徐海專員公署密謀殺害三團團長湯曙紅,確定由王緒五部署執行。7月16日,王緒五指派其徒弟,沭陽縣常備大隊小隊長,殺人魔王周法乾殘忍地殺害了三團團長湯曙紅。
湯曙紅遇害後,三團領導於7月18日在支溝和來檢查工作的蘇皖特委青年部長張彥等一起召開緊急會議,冷靜分析形勢,最後忍痛決定,由張克辛代理團長,部隊西移,向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遊擊支隊第二梯隊靠攏。餘耀海、孫海光等人留下,並從二營抽出半個排武裝由排長孫良浩率領,在張店一帶堅持地方武裝抗日鬥爭。9月,三團並入蘇皖縱隊南進支隊,繼續戰鬥在抗日鬥爭最前線。
“五裏槐”--打響抗日第一槍
1939年7月,三團獲悉大伊山日軍司令部將於8日派出船隊沿河南下,向漣水進發的情報。團領導挑選49名精悍的戰士,組成突擊隊,於8日拂曉前秘密潛伏在敵船必經的五裏槐西側岸邊蘆葦叢裏。並且事先派人和張店土匪頭子賈錫福取得聯係,要他看在大家都是中國人的麵子上,助八路軍一臂之力。讓他帶人在河東岸設伏,和八路軍一起襲擊日寇南下船隊。
五裏槐離大伊山日軍大本營有20華裏,處於岑池河、涵養河與鹽河交匯處。鹽河西蕩壩連垣,蘆葦叢生,青紗帳密密匝匝,是日寇南下必經之地,也是伏擊日寇的好地方。
7月8日晌午,日寇四艘汽艇由北向南駛來,一艘在前麵開路,另三艘各拖一隻木船跟在後麵,一字形“突!突!突!”地駛向五裏槐。船上坐著密密麻麻的鬼子兵。指揮作戰的作戰參謀江墨卿再三告誡戰士們“沒有命令,決不準開槍!”誰知,在對岸設伏的賈錫福隊伍還未待日軍船隊全部進入伏擊圈,就提前開了火。江墨卿一看已經暴露目標,隻好下令開槍射擊。頓時,機槍、步槍、駁殼槍以及被日軍稱為掃帚炮的“土大龍”一齊張了嘴。雖然敵船隊全副武裝,配備輕重機槍、迫擊炮,士兵訓練也有素,但是在八路軍突然襲擊下,敵人一時竟嚇暈了頭,擺在身邊的武器也忘了使。他們怎麽也想不到,入侵這個地區以來,竟然有人在大白天公然襲擊“太君”。在兩岸火力的夾擊下,日軍慌忙掉轉船頭,向北逃竄。其中一艘汽艇由於轉彎太急,竟將後麵的木船拖翻,船上的日軍全部落水。其他船上的日軍稍一清醒,立即開槍還擊。落入水中的日軍躲在翻沉在船艙裏一陣驚慌後也搗壞木船的前後搪浪板,向兩岸還擊。河東的賈錫福一見日軍開槍還擊,便慌忙帶著他的部下溜了。北逃的日軍聽到河東岸的槍聲停息,又掉頭向南撲來,用輕重機槍、迫擊炮向河西岸的三團伏擊部隊射擊。為了避敵鋒芒,三團伏擊部隊吹響了衝鋒號。日軍以為伏擊部隊向他們發起衝鋒,都愣了下來。誰知,這是三團伏擊部隊撤退的信號。在日軍“劈劈、叭叭”槍聲歡送下,三團伏擊部隊借著青紗賬的掩護,安全撤出五裏槐伏擊陣地。這一仗殲敵數人,八路軍亡1人傷2人,既鍛煉三團指戰員的膽略,又打破“皇軍不可戰勝“的謊言,進一步鼓舞淮海人民的抗日士氣,痛擊頑固派對八路軍“遊而不擊”的汙蔑,也戳穿土匪賈錫福抗日的假麵目,打響了淮海區人民武裝抗日第一槍。
“草莽漢”--英勇殺敵捐身軀
金玉山,1912年生,原長茂鎮大堰村人。1939年日寇侵占響水後,帶領10多人在三岔口一帶打日寇。
1941年春天,日寇在三岔河口的橋頭新建一個據點,有9個日寇把守。他們在3丈多高的炮樓裏盯著附近村莊和來往行人,稍微有風吹草動,就開槍射擊,人民群眾恨得牙癢癢。金玉山目睹日寇的種種暴行,決定端掉這個據點,為民除害。
一天晚上,按照金玉山的安排,手下一位叫小三子的兄弟(十五六歲)帶著兩隻熟雞來到三岔河口日寇據點。日寇一見經常在據點附近出沒玩耍的男孩給他們送來熟雞,高興得手舞足蹈。小三子告訴日寇,第二天不但送雞來,還有花姑娘,日寇高興得“吆西、吆西”地直叫喚。次日下午,小三子和一位與他一般大的兄弟提著幾隻熟雞和燒酒,來到日寇的據點前,站崗的日寇一見送雞的男孩又送來許多好吃的,連忙打開據點大門。小三子用手中的熟雞引逗著日寇哨兵,和小三子同去的小兄弟則趁機溜進日寇炮樓。不一會,隻聽見“啪”的一聲槍聲,緊跟小三子耍花姑娘的日寇哨兵被小三子打死了。聽到炮樓外槍響,炮樓裏的那位小兄弟也掏槍向毫無戒備的日寇射擊。金玉山聽到槍響,知道兩個小兄弟得手了,立即帶著十幾個人撲進日寇炮樓。一陣槍聲過後,三岔河口據點的日寇全被打死了,並繳獲一挺歪把子機槍、九枝步槍以及許多彈藥。
1941年9月17日,駐新安鎮、響水口的日寇聯合到陳集“掃蕩”,金玉山獲得得消息後,帶著10多人在日寇必經的東三岔灌河岸邊設下埋伏,準備給日寇打個措手不及。太陽快落山時,日寇的三隻汽艇載著搶來的物品由西向東朝響水口駛來,等到日寇汽艇進入射程後,金玉山鋼槍一舉“叭”的一聲,站在汽艇上向前瞭望的日寇應聲栽倒。緊接著,金玉山等10幾個人的鋼槍一起怒吼起來,日寇一片慘叫聲。不幸的是,金玉山被日寇的槍彈打中。“狗娘養的!”金玉山狠狠地罵了一句,幾個翻滾,從一位兄弟手裏奪過歪把子機槍,憤怒地向已衝上河灘的日寇射擊,有十幾個日寇倒在河灘上。這時,汽艇上的日寇一齊向金玉山射擊,金玉山身中數彈,壯烈犧牲。1941年10月22日、28日的《人民日報》(中共蘇皖區委機關報)以“草莽英雄傳”為題,連續報道了金玉山抗日捐軀的英勇事跡。
“大拐圩”--蘇北抗戰留青史
大拐圩,現屬灌南縣李集鄉拐圩村,抗日戰爭時期是淮海區灌雲縣一區李集鄉的一個自然村,地處敵我邊界,是我淮海抗日根據地的東北大門。該村向東是日軍的鹽河封鎖線;向北有偽軍周法乾的一個大隊;東南方向的新安鎮駐有日軍一個中隊,偽軍一個大隊。鹽河東的日偽軍要向西擴張,蠶食我淮海抗日根據地,就必須打開大拐圩這個大門,否則,就不可能西進。
1942年5月上旬,我灌一區區委獲悉日軍從新浦、漣水等地抽調兵力,在新安鎮、武障河據點集中的情報,立即引起重視。在5月9日區委召開的鄉幹部緊急會議上,區長湯承裕、教導員何春台分析說:“敵人這次可能是衝著我們來的,他們人多武器好,不管他們矛頭指向哪裏,我們都必須做好戰鬥準備,準備打大仗,打惡仗。”區委要求區隊、鄉隊民兵鼓足士氣,同仇敵愾,誓死保衛家鄉,堅決拖住敵人,不讓他們西進蠶食、“掃蕩”我抗日根據地。李集鄉鄉長鄒永龍、農會長陸思桂接受區委指示回鄉後,立即召開支委會,傳達區委指示,並連夜進行戰鬥動員,加固工事,做好迎戰準備。大拐圩村是重點防區,村的四周是一圈注滿水的壕溝,溝裏側一圈是一米多高的土圩子,圩上密密麻麻生長著各種樹木,壕溝邊荊棘叢生,易守難攻。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鄉、村領導又發動群眾,在村的四角修了8個地堡,地堡與地堡之間又修了圩棚,將80多名自衛隊員、40多枝步槍、21枝“土大龍”分配在圩東門、東南角、東北角等幾個重點防守地段。鄉長鄒永龍親自擔任前線指揮,其他幹部擔任各戰鬥小組組長。
5月11日深夜,日偽軍果然從新安鎮、武障河據點蝗蟲般地向大拐圩撲來。12日拂曉,鬼子兵首先向拐圩試探性地打了3槍。據內線情報報告:這次來犯的日軍共600多人,有山炮1門、八二炮11門、小鋼炮6門,輕重機槍56挺;並從大伊山據點、周法乾部各調來偽軍兩個連,共1000多人。敵人的槍響後,拐圩民兵狙擊手當即進行還擊,日軍被打死2人、打傷3人。拐圩民兵還擊後,敵人莫明其妙地沉默下來。據偵察員報告,敵人正在搶修工事。這一情況當即引起區、鄉領導警惕,他們馬上動員群眾進一步加固工事,調整兵力部署,疏散群眾。當群眾聽說小鬼子已來到家門口,更加激起他們的國仇家恨,孫文義、張耀宣兩位年逾六旬的老人爭著要參加打鬼子,年僅15歲的少年陸連釗揮舞著木頭手槍非要和小鬼子比個高低,一些大娘、大嫂、老奶奶硬要留在村裏參加支前工作。5月13日清晨,日偽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向大拐圩發動了瘋狂進攻。房子打著了火,牲畜有的被炸死了,工事有的被炸塌了,人員也有了傷亡。但堅守拐圩的民兵自衛隊員卻沉著應戰,鬼子不到射程內決不開火。從拂曉到黃昏,敵人組織了3次大規模的進攻,都被自衛隊員用鳥槍、土炮硬頂了回去,這一天共打死打傷日偽軍100多人。由於拐圩民兵的頑強抵抗,敵人膽怯了,改用火炮、機關槍向村內狂轟猛掃,以先向村中心射擊,後打民兵狙擊陣地的戰法,企圖消耗我方實力。僅13日夜間,日寇就放了100多炮。為了消耗敵人的彈藥,前線指揮員鄒永龍動員大娘、大嫂們用樹枝、麥草紮成假人,給假人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村子裏不停地移動。這一招果然靈驗,敵人盲目的炮火一齊向這些移動的假人射去,既消耗了敵大量彈藥,又累得日偽軍疲憊不堪。5月14日,日軍又將攻堅戰改成為陣地戰。日軍指揮官下令停止進攻,讓士兵躲在戰壕裏和拐圩民兵對射,企圖憑借優良的武器和訓練有素的士兵消耗我方的有生力量。而我自衛隊則以變應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停地變換射擊位置,使敵人摸不清我方情況;並且集中有限的幾支鋼槍,組織優秀射擊手重點打擊日偽軍的重武器射手,使敵人的火炮、輕重機槍不能發揮有效作用。15日清晨,日偽軍集中所有的重武器,再度向拐圩民兵自衛隊堅守的陣地狂轟濫炸,霎時,大地抖動,圩門口用以隱蔽的牆頭被轟倒,農會會長陸思桂、自衛隊隊員孫文義、張耀宣相繼受傷,自衛隊員孟慶桃中炮犧牲。麵對日偽凶猛的炮火,鄉長鄒永龍決定:自衛隊員全部撤到村中心掩體隱蔽,以減少傷亡,待敵人炮火延伸射擊時,再撲上陣地。這樣,既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沉重地打擊敵人。15日上午,正當自衛隊子彈快打光時,濱海大隊的兩個連和區民兵基幹分隊趕來了。他們的到來堅定了拐圩民兵堅守陣地、保衛大拐圩的決心,也動搖了敵人的鬥誌。15日夜間,新四軍三師十旅二十九團趕來增援,部隊首長要求拐圩自衛隊和濱海大隊的武裝以猛烈的火力吸引住敵人,二十九團則在向導帶領下,直插設在小李集街的日軍指揮中心。子夜12點,迂回到敵後的二十九團與李集街守敵接上了火,日軍指揮官怎麽也沒有想到,大拐圩的土八路已被他們圍困了幾天幾夜,怎麽突然又有如此猛烈的炮火打到他們指揮部來了。新四軍二十九團指戰員在炮火掩護下,迅速接近敵人,並展開短兵相接的肉搏戰,50多名日偽軍做了刀下鬼,200多名日偽軍被俘。
搗毀敵人的心髒後,二十九團的指戰員又包圍了圍攻大拐圩的日偽軍,在新四軍和拐圩民兵自衛隊及濱海大隊戰士內外夾擊下,日偽軍紛紛向拐圩南邊蘆葦地、小桃園逃去,在我軍追擊下,又打死打傷日偽軍30多人。這次戰鬥前後持續三天三夜,我抗日軍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共俘敵200多人,打死打傷180多人,全殲偽軍兩個連,繳獲輕重機槍5挺,長短槍160多枝;我抗日軍民也傷亡60多人;在蘇北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武小園”--以少勝多奏凱歌
武小園位於武障河北岸,距河250米,東距大廟偽軍宋清堯據點3.5公裏,南距新安鎮日偽軍據點5公裏,西距武障河口日偽軍據點3公裏,是我重要的前哨陣地和戰略要地,因而日偽軍早就想占領這塊陣地。
1943年5月13日上午,陣陣陰沉的馬達聲從武障河水麵傳來。巡邏在河邊的灌東第一聯防區主任武伯才一行4人尋聲望去,隻見5隻飄著膏藥旗的汽艇滿載著日偽軍自東而西,氣勢洶洶直撲武小園。
武伯才帶領巡邏民兵迅速撤到附近的武小園土圍牆內。狡猾的敵人見民兵跑進武小園,也加快行動,急風趕火地將汽艇靠岸,然後兵分兩路將武小園四麵包圍起來,憑著人多勢眾,企圖將武小園民兵一舉全殲。大敵當前,武伯才臨危不亂。他考慮敵人雖有300多兵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但我方有險可守(武小園築有炮樓和高4米、厚1米的土圍牆)的情況,認真謀劃、作了周密安排:吳同根槍法好,帶一枝“土大龍”一枝盒子槍守衛鐵柵欄門;武永濤帶一枝鋼槍、一顆手榴彈警戒西圍牆;吳同田帶一枝鋼槍守衛東圍牆;吳正訓、武文賢、武法章、武逸章4人巡回警戒,流動支援;武蘭章(女)、陳英(女)負責隱蔽村民和學生(村內有一所小學)。
部署剛剛停當,敵人的進攻開始了,機槍狂嘯,小炮轟鳴,硝煙和塵土彌漫在武小園上空;槍彈從空中飛過,留下迅捷而刺耳的怪響,一棵生長了20餘年的槐樹被彈片攔腰削斷。機槍剛停,100餘日偽軍端著上了明晃晃刺刀的鋼槍,布成散兵線,貓著腰向武小園直衝過來。此時武伯才冷靜而沉著,他手提盒子槍,告誡民兵們:“要沉住氣,節約子彈,等敵人靠近了再打。”伏在大門東側圍牆上的吳同根,手裏端著槍,眼睛盯著敵人,敵人越來越近了,他們一邊向前運動,還一邊放著槍,有幾個膽大妄為的日寇大概想搶頭功,突然直起身,猛跑過來,伸手要拉鐵柵欄大門。吳同根猛然扣動扳機,土大龍吐出了複仇的火焰,然後,隨手揚起那支用慣了的盒子槍,按前後順序,挨個“點名”,3個日寇應聲倒地,其餘的敵人受到這突然的一擊,掉過頭轉身就往回跑。“神槍”武永濤,在西南角,他不顧如雨的槍彈瞄準著偽軍,見一個放倒一個;然後又跑到西北角,他又撂倒3個日寇。彈無虛發,打得日偽軍鬼哭狼嚎,弄不清武小園到底有多少“土八路”,不敢向圍牆靠近,隻是一個勁地開槍開炮,企圖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人民抵抗的意誌。守衛在圍牆東北角的吳同田,來回巡視著牆外的敵人,東一槍,西一槍,與日偽軍隔牆對峙。小夥子20露頭歲,血氣方剛,他覺得趴在牆上射擊不過癮,便半跪在牆頭上平端起長槍打擊敵人,不料,剛打倒一個偽軍,就被敵人一顆子彈擊傷了頭部。他被抬下圍牆時,鮮血染紅了衣衫,沒等完全包紮好,又拿起槍參加戰鬥了。
武伯才一邊指揮戰鬥,一邊觀察整個戰場的形勢,當他發現敵人的重火器集中攻擊東南炮樓和附近的瓦房時,果斷命令戰鬥在那裏的武文賢、吳同根等人撤離險境。敵人的炮彈炸斷了瓦屋的大梁,還把炮樓炸出了許多笆鬥大的窟窿,但民兵仍然在沉著射擊,使敵人無法接近主炮樓。到中午12點鍾,敵人的第一次進攻被打退。就在男隊員與敵浴血奮戰的同時,女同誌陳英和武蘭章也在緊張而有秩序地組織學生和群眾做好隱蔽和防毒工作。她們把老人和孩子藏在磨房和大磨盤周圍、牆腳跟和桌子底下,然後每人分給一塊濕毛巾或濕布。當敵人的毒氣彈落在他們附近時,大家用濕布捂住鼻子避免了毒害。陳英因為忙於指揮造成了輕度中毒,鼻血直流。正在這時,受傷的吳同田又被抬了下來。陳英也不顧自已,立即與武蘭章一起為他包紮傷口,並找來止血藥幫他服下。下午3點鍾,日偽軍第二次進攻開始了。這一次,敵人改變戰術,隻是一個勁地打槍開炮,光是落在炮樓前麵場地上的迫擊炮彈就炸出20多個坑坑,土圍牆被敵人各種槍彈打成了馬蜂窩。敵人的企圖很明顯:依仗自己的火力優勢,企圖摧毀武小園的防禦工事。而民兵們卻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你一槍我一槍,東一槍西一槍,引誘敵人浪費彈藥。就邊樣,又整整對峙了6個小時。這期間,單是毒氣彈,敵人就放了8個,有一位老農不幸中毒身亡。晚上9點鍾,區中隊長武璋帶領50餘人增援武小園。他們趁著夜色,利用熟悉地形,突破敵人的包圍,分兵逼住敵人,把敵人壓縮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不得動彈,使武小園被圍的民兵和群眾突破敵人的包圍,安全轉移到北邊的後陳莊。經過一整天的激戰,武小園民兵憑借堅固的圍牆、機動靈活的戰術,斃、傷日偽軍20多人,阻止了日寇“掃蕩”的步伐,譜寫一曲以少勝多的凱歌。
抗戰八年,一寸江山一寸血。灌南人民在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麵前,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前赴後繼,不屈不饒,英勇鬥爭,經曆血與火的考驗,作出巨大貢獻。勿忘曆史,麵向未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不斷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成就告慰我們的前輩和英烈!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